幸福大道上的小岗村吃不愁穿不愁家家住着小

在安徽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门前,大包干带头人严俊昌领取了集体经济收益股权分红。新华社记者张端摄冬日的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,午后的阳光恣意地洒在道路、田间,今年75岁的严金昌坐在自家门口,晒着太阳,与邻居聊着家常,好不悠闲。40年前,他和另外17位农民一起,在包干到户的契约书上按下了红手印,实施了“大包干”,使小岗村一夜跨过温饱线。如今,严金昌家里的35亩地已经全部流转,他住进了两层的小洋楼,还经营着一家农家乐,日子过得有滋有味。在12月18日召开的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,名同志获得改革先锋称号。其中有一个特殊的群体——小岗村“大包干”带头人。当“大包干”带头人代表严俊昌上台领奖,在家收看电视直播的小岗人都激动鼓掌,掌声经久不息。曾有外媒报道,可以从两个小村庄看中国巨变,一个是深圳(原小渔村),另一个就是小岗村。40年前,小岗人贴着身家性命干的事,变成中国改革的一声惊雷,成为中国改革的一个标志。40年后,年12月10日下午,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走进小岗村,实地走访这个“中国农村改革第一村”的新面貌。吃不愁穿不愁家家住着小洋楼到小岗村,映入眼帘的是由曾撰写《乡土中国》的著名学者费孝通题写的“凤阳县小岗村”牌楼,在这座标志性建筑之后,笔直的友谊大道通向村中。在这条主干道上,造型统一的二层小洋楼依次排列,都是白色的徽派建筑风格。放眼望去,各种饭店、副食店、礼品店一间接着一间,金昌食府便是其中一家,这是严金昌和儿子所经营的一家农家乐。走进金昌食府,一眼便看见墙上挂着的“生意兴隆”牌匾,大厅里设有6张大圆桌,立式空调站在角落,消毒柜里各种餐具整齐摆放,柜台周围堆满了各种酒水饮品。问他生意如何,严金昌笑嘻嘻地说:“还不错!”游客多的时候,客人坐满了金昌食府的前屋后院,严金昌一刻也闲不着,他要接待食客,还要帮忙上菜。这种“前店后宅”的模式在小岗村已经普遍,不过严金昌总是被邻里夸赞为:“老金子脑子最活络。”他的5个儿子中,有3个开农家乐,1个开超市,1个开澡堂,每个孩子的年收入都超过10万元。“土地流转之后,农民收入不减少,劳动力还解放出来了,可以干自己的事,或者到企业打工赚钱,这不等于双赢嘛!”严金昌说,“我们的生活很好,现在吃不愁穿不愁,家家住着小洋楼,户户还想盖车库。”在金昌食府,记者注意到一张海报,上面印着一个

转载请注明:http://www.abuoumao.com/hyls/6232.html

网站简介| 发布优势| 服务条款| 隐私保护| 广告合作| 网站地图| 版权申明

当前时间: 冀ICP备19029570号-7